-
一般
一般
- 工作医院:
成都骨科医院
- 所在科室: 骨科
- 职 称:
副主任医师
-
擅长疾病:
中西结合骨科、微创骨科
潘良春,男,1972年生。现任省、市名中医学术继承人,成都杨氏骨科第二代传人,中西结合骨科副主任医师,农工民主党锦江区支部主委,政协五届锦江区委常委。1995毕业年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骨伤专业,之后一直....
潘良春,男,1972年生。现任省、市名中医学术继承人,成都杨氏骨科第二代传人,中西结合骨科副主任医师,农工民主党锦江区支部主委,政协五届锦江区委常委。1995毕业年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骨伤专业,之后一直在成都骨科医院从事中西结合骨科临床、科研工作。师从于省、市名中医,杨氏骨科首席学术继承人周太安主任医师,并于早年得到杨天鹏教授的亲自教诲,深受杨氏骨科学术思想熏陶。工作期间曾到华西医院骨科进修骨科手术一年。主要学术思想:继承了杨氏流派少林伤科特点,认为外邪的致病力是主要的,认为“伤科症治,当以气血为纲领,脾胃为基础,肝肾为根本”。继承杨氏、周氏等总结出的“治伤重调肝肾”,“温养方能通痹”,“通窍首当逐风”等重要学术观点。在内服药物及外用药物时,一般以温通为治伤要旨。外用大辛大热之“乌、附、辛、桂”之品,内服“巴戟、苁蓉、鹿角片”等温肾助阳之物,以温通筋脉,调畅气机。平常之用药物或手法总以通畅气机,蠲除凝聚为主。继承沿用杨氏流派及周氏正骨外用成药,体现了杨氏流派“温养方能通痹”的思想理念。采用杨氏骨科自制的纸质小夹板等材料进行外固定,并将这种经验性的技术进行研究,形成了具有相当特色的外固定理论,用以指导临床。认为外固定的适应症应包括:筋伤、骨折、感染性骨关节病;对外固定器材的设计,选材和制作方面都有研究;认为外固定要遵循:固定可靠,松紧适宜,无创等原则。认为手法是筋伤诊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对于近关节的损伤,以及中医伤科特有的“骨错缝,筋出槽”疾病,手法诊治常常是唯一的有效办法。临床常用的手法有点、揉、按、拔、拍、叩、拿、提、抠、牵、抖等,均以“准”、“稳”、“省”为要点。主张对新近筋伤患者也采用绷带缠绕等外固定治疗,目的是为其创造相对静止的局部康复环境,利于筋伤的修复。大量使用中西结合骨科诊疗方法,对骨科疾病的诊断采用中医病名症型诊断和西医病名诊断;认为“西药治标,中药治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对中医疗效不确切或疗效较差的中医骨科难症大量采用手术,并配合中医药内服外用,均取得良好疗效。尤其运用杨氏骨外科化腐生肌丹药成功治愈数例手术后骨髓炎和化脓性关节炎的病人,显示了中医传统骨科的独特疗效。主要学术成就:在继承杨氏骨科流派方面主要对杨氏骨科理筋、正骨手法尤感兴趣,力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进行手法的归纳、分析、分类和简化。早在1994年就开始对杨氏理筋手法进行系统学习和研究,论文《理筋手法研究初探》在《中国骨伤》97年第3期发表,在国内首先提出理筋手法的“治疗强度”和“量化”概念。论文《床面性状对脊柱生物力学的影响》在《中医正骨》2001年6期发表。论文《正骨手法的现状和探讨》在《中医正骨》2002年2期发表,对杨氏等流派手法的进一步研究——论文《正骨手法的力学原理》一文,今年亦即将在《中国骨伤》杂志发表。在继承和研究杨氏骨科流派的10余年中,共在国家级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交流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2部;先后主持各级科研项目4项。具有较深的专业学术造诣和较高的专业学术声誉,所著论文、论著被多家权威数据库收录并在多家专业杂志上被多次引用。
免责声明:评价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如有异议或要求删除,请书面实名与我们联系。
蓝色小海豚
朋友推荐,感觉很好,觉得诊断很到位,治疗还要等段时间看疗效哈
所患疾病:踝关节骨膜炎
林阳
潘医生的技术好,我的骨折是粉碎性骨折很麻烦的那种,不过在潘医生精湛的医术下我现在恢复的很好,他的态度也很好,是个难得的好医生 李春燕
所患疾病:宫颈炎